自步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紧扣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治理赋能、文明铸魂”为主线,创新实施“五个先行”改革实践,聚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十大提升工程”帮扶体系。2021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全市前二,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2.52缩小至2024年的2.32,共同富裕步伐更加稳健。累计排查风险线索7500余条,识别监测对象692户2517人,消除风险470户1699人。
一、构建全域帮扶体系,以组织保障筑牢群众信赖根基
(一)三级联动强机制,构建帮扶新格局。构建“1+4+43”攻坚指挥体系,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作战指挥中心,县“四大家”主要领导任4大片区指挥长,43名县领导直接联系99个村(社区),实现快速决策指挥、精准调度资源、实时动态监测、信息互通共享。通过签订“军令状”、实施“双包双督”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开展“百日攻坚”夯基强本行动,进村入户查资料、算收入、核政策,确保帮扶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二)数字赋能精管理,构筑监测防火墙。首创“巩脱监测平台”,动态更新脱贫户务工信息、政策落实等60项指标,实现收入核算“一键生成”、短板问题“智能预警”。建立“四级明白人”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擂台”形式培训行业部门负责人、乡镇书记、村支书及联户干部2200余人次,确保全员成为政策“活字典”。科学制定“一户一策”,引导群众通过务工、发展产业等长期稳定增收,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滴灌”。
(三)闭环整改提质效,织密保障安全网。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全覆盖拉网式集中排查整治“1+6”攻坚专项行动,聚焦住房、医疗、教育等核心指标,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组建12支“专家诊疗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83处,化解返贫风险26户。创新“三级会诊”制度,通过联户干部初诊、乡镇党委复诊、行业部门终诊,确保问题整改率达100%。建成“防返贫项目库”,投入3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实施饮水安全提升等103个项目,惠及群众6.8万人次。
二、夯实民生保障网络,以服务保障托举群众幸福底色
(一)智慧帮扶暖民心,打造温情服务链。创新“三张清单”工作法,联户干部通过“拉家常”收集微心愿1620个,建立“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举办东西协作“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等各类大小型招聘会30场,帮助12000余名有意愿到浙江省务工人员就业增收。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2600余名。推进全民参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53万人,为困难群体代缴社保1.52万人。
(二)生态宜居焕新颜,绘就乡村新画卷。实施“美丽庭院倍增计划”,创新“积分超市+环境整治”模式,建成示范院落23个,兑换生活物资价值15余万元。开展“周末大扫除”全民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五清行动”,累计清理垃圾死角1.2万处,改造卫生厕所1500余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完成22套自动化气象观测站建设。全县每年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优良率达90.4%以上,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省级生态县。
(三)文化浸润树新风,绽放文明幸福花。创新“感恩教育+”模式,建成“新时代讲习所”153个,开展“火塘夜话”“坝坝龙门阵”等特色活动860场次。挂牌成立全市首个重点社科基地“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原创音乐作品《尼木泽》入围全国群星奖,《美神﹒甘嫫阿妞》音乐剧获得省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德古”彝汉双语讲堂获评2024年“四川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彝”动书吧创新案例在全国作经验交流。
三、激活强县富民引擎,以产业提升夯实群众增收基石
(一)特色农业延链增值,书写山乡致富经。深化“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带动5000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创新“政策工具箱”应用,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1亿元,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场2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6家。开发“帮扶干部带货”直播平台,助销茶叶、竹笋等特色农产品1.6亿元。特别是在竹笋产业领域,建成深加工生产线2条,开发清水笋、麻辣笋等5种产品,实现产值翻番。
(二)工业转型聚势赋能,锻造发展硬支撑。实施“矿业转型+新质生产力”双轮驱动战略,开展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双创”行动,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家。创新“帮扶车间”模式,在宜坪乡等地设立加工点5个,带动就业760人。实施峨边智算谷、稀土产业园等20个项目,建成投用峨港国际文创智造园。加快明达特种合金先进材料综合利用项目、恒业年产3万吨绿色硅基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绿色硅谷配套园区,全力创建省级经开区。特别设立“创业帮扶基金”,发放小额信贷547.74万元,培育乡村小微企业10余家。
(三)文旅融合提档升级,点燃经济新爆点。打通城区彩虹桥至羊竹坝桥段慢行环形通道,建成铜河湾文化公园、大坪路停车场、老粮站便民市场,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35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20套,公共文化体育中心完成主体建设,新村路5G灯杆等亮化项目建成投用。黑竹沟沟口旅游公路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用,恢复改造蜂巢岩—荣宏得林区道路。黑竹沟景区顺利通过4A级景区复检,解放村成功创建四川省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古井村获评第三批天府旅游名村。
四、创新高效善治模式,以和谐稳定提升群众文明质感
(一)数字治理强基,筑牢平安防护网。建成投用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完成智慧运营指挥大厅、“智慧城市大脑”软件底座及N个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峨边云”,推动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融入川渝两地数字经济新格局。建成“峨边汇治理”智慧平台,整合87个部门数据,实现矛盾纠纷“云端调解”。创新“联户长+网格员”双线排查机制,化解信访积案,办结率100%。连续两年荣获乐山心连心服务“人民群众最满意区县”。
(二)人才培育固本,锻造振兴生力军。实施“头雁培育工程”,培养“田秀才”“土专家”400余人。创新“帮扶导师制”,91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双培双带”行动,将56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23名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常态化开展“四季引才”行动,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累计招引各类人才109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17名增长到130名、增长664%,实现人才总量与质量双提升。
(三)机制创新增效,构建共治新格局。推行“五定工作法”,建立帮扶干部考核“红黑榜”,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创新“双述双评”制度,驻村干部每季度向村民述职,接受满意度测评。建成“阳光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村级事务“云公开”,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推进“峨边汇治理”九条措施,“阿觉调解工作室”获全省调解工作品牌推广。不断推进“八五”普法,1人获评全国“八五”普法突出个人,法治文化公园获评“四川十大重点培育法治阵地”。
五年砥砺奋进,峨边彝族自治县在实践中探索出“十大提升工程”帮扶体系,实现从“输血帮扶”向“造血振兴”的华丽蝶变。面向未来,我们将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持续深化帮扶机制创新,奋力谱写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峨边智慧。
上一篇:攀枝花市积极构建智慧农业支撑体系